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0571-88965880

打印腾智课堂
简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机制
发布:2015年10月23日  浏览:1324次


【侯二朋律师】浙江腾智律师事务所律师,兰州大学法学硕士,浙江省图书馆客座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实务导师、浙江工人日报律师团成员、杭州市律师协会民商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律师协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公司法、信托法、股东法律风险管理、财富保护与传承。

进入21世纪以来,法律风险管理的概念可谓深入人心,在国内外得到了法律从业人员的普遍重视。目前中国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水平,与国外基本相当。中国律师无论在实务操作,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知名律师吴江水出版了专著《完美的防范》。该书是法律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北京市智维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晓峰律师带领全所律师出版了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的系列著作,从实务操作角度勾稽了企业设立、运营等过程中的法律风险2000余项。本文旨在结合业内律师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成果,为企业构建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一些普适性建议。

一、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

何谓“法律风险”,众说纷纭。吴江水律师的定义较为全面,且更容易接受。吴律师认为,“法律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法律规范体系管辖范围内,法律规范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有着具体的禁止、允许和授权自行约定等规定,当人们的作为或不作为与这些规定或基于这些规定的约定存在差异时,行为主体就存在因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违反基于法律规范相关规定的约定,或者由于未能充分利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从而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就是对这几种“可能性”的管理,即为(1)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2)违反基于法律规范相关规定的约定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3)由于未能充分利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而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从意识层面来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有如下之义。

首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不是一事一时的法律事务处理,而是把法律基因植入企业每个行为中的过程化运作。虽然法律风险管理的理念已为很多人所接受,但是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律师和企业主仍是按照以前的套路来解决问题,并没有把法律与企业经营实实在在地有机结合起来,也没有摆脱法律仅是作为消防员的角色。这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要求相距甚远。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在做任何行为之前都要按照设定的程序对其法律风险进行考量。

其次,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把法律当做企业运营中一种为创造利润必不可少的资源,而不是再把企业从事法律事务当做降低运营效率、烧钱,还不得不做的苦差事。企业要持续、稳定地创造利润,必须遵循社会的运行秩序。目前市场运行机制就是在靠法律得以维持。控制违法只是法律很小的一部分功能。法律最为重要的功能在引导人们行为的指向性、保护社会主体权益不受侵害以及创造社会财富。对企业来说不能把法律当成限制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而要看到它在保护和促进企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且法律运用得当,直接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中包含对法律是企业经营所需资源的认识理念。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评估

在正确认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就要为构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做好前期准备,对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国家标准,法律风险评估包括三个阶段,即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评价、法律风险应对。

1、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是指在调查清楚企业的法律环境情况下,经过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辨别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之所在。首先需要对与企业有关的法律规范进行调研,形成法律规范库,同时还要对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行政机关执法实践和司法实践进行了解,明确企业的法律环境。接下来应当对企业进行主体资格、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尽职调查,摸清企业的现状。将企业的经营现状与法律环境进行比对,分析企业所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形成适用该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

2、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清单中可能有上百甚至上千个法律风险点。对如此之多的法律风险点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实上不可能,也实无必要。因此需要对这些风险点进行分析评价,为企业列出那些属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些属于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分清轻重缓急,使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主要矛盾。

一般来说,影响企业法律风险重要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等。法律风险评价应当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和经营的目标,设定评估法律风险重要程度要考虑的因素,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既可以通过建立数学公式的方式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专家对风险点进行赋值的方式进行分析。根据统计计算的结果,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来排序,从而得到企业法律风险点重要程度的法律风险评估报告。这可以为企业呈现一个非常直观,而且相对可靠的法律风险评估结果。

目前企业法律风险评估在有些律师创造性的工作下,已经实现了类似于管理学、经济学的工作模式。对社会科学来说这是向科学化研究方向前进的一大步。他们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3、法律风险应对

法律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目的就在于找出恰当的措施来解决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精髓,是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法律风险应对要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框架下寻求相应措施。总体来说,对法律风险有风险退避、风险转移、风险转嫁、合法化等几种具体应对措施。对某个法律风险点到底采取哪种措施,则要考虑企业的管理需求、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收益、运营效率与企业安全、企业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

宏观上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对法律风险应做到“三结合”,即制度、文本、流程的结合。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应植入法律风险防范的措施,实现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常规化,来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依靠文本为企业及员工所从事的每个行为提供凭据,同时可以将制度无法实现的防范措施,转化为文本的内容,这不仅可以为企业规范经营提供支持,还可以防止企业在诉讼中因无证据或者证据不足而败诉。流程是企业控制员工行为的有效手段。没有明确的流程企业员工可能就不知每一步该怎么做,下一步由谁接手。流程可以清晰地体现职责划分,在管理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决不是要求在企业现有的制度基础上重新设立新制度来进行,而是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造、更新、重塑、完善,把法律基因给植入现有制度中去。当然如果企业规模大或者客观上需要,也可以设立相应的法务部门,由此而产生新的规章制度也是理所应当的。

1、企业规章制度梳理和完善

大多数企业都有不同数量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都是束之高阁,制定程序、制度内容甚至不合法。在企业法律风险的评估之后,应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合规有效、具有实用性的规章制度。这项工作要在原有的书面制度和企业运营中实际执行的制度来完成。完全摈弃旧有的制度,开天辟地新设制度,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最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败。所以尽可能用最简单、最方便的办法嵌入式地实现法律风险管理。

2、管理流程再造

每项具体工作都有承前启后的过程。对每个过程的节点进行法律风险控制是法律风险管理应当重点考虑的方法。任何一项具体工作涉及的重要法律风险点一般都在五个以内。通过流程控制的方式,将法律风险点具体到人,由具体的工作人员对此负责,可以有效实现每个岗位责权利的确定化。通过对法律风险管理实施之前流程的梳理,把法律风险点放进流程中来控制,对流程进行再造就可以系统性的控制法律风险。

3、文本的改进

具体工作人员对法律问题比较陌生,大多时候即使知道法律风险之所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作为从事法律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规范的作法形成书面的文本或者表单。通过文本或表单的内容来控制风险。这个措施适用于企业中所有的常规性工作。

4、培训宣贯

让员工知道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其目标。所以要靠培训宣贯,不仅要告诉工作人员法律风险在哪里,还要使得他们知道具体的作法,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变通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工作人员能动性地工作。

5、制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在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企业主认为需要的时候,最好成立专门的部门,设立专门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实行全面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定期对企业的法律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甚至将每个岗位的法律风险控制情况纳入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

把法律基因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每个在当下经营企业的企业主都应当具有的意识。这是实现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