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浙江腾智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士,曾在某市公安机关从警十年。
生活中,医生与律师时常被人们提及与谈论,缘由在于他们的职业使命都是解人之急、救人于危难,都是靠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于需求者。
不可否认,医生与律师执业中也都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医疗事故、法律服务瑕疵等,如何最大限度保障需求人权益是当务之急。
实践中,常见多数人因缺少选择法律服务的能力而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导致法律上的利益并未完全达到效果最大化。
我们为大家一起谈谈如何选择律师事务所和律师。
一、选择律所与律师的常见误区
(一)选择不及时
生活幸福、事业顺利、呼风唤雨之时,无人会恐惧灾难与思考风险,居安思危是大多数人难以践行的,每每当风险已经转化为现实时,方知恨晚,忽然惊醒,寻求对策,可为时已晚,痛心疾首、无济于事,比如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寓意就在于此。现实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法律风险的防范往往被忽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了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频频上演。
(二)看广告看宣传
眼界是决定人们认识与理解事务广度与深度的关键,而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接收信息与知识的渠道与精力都受到巨大限制,单个自然人或单位是无法超越自己专业范围而通晓天下事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寓意即是如此。因而,媒体宣传就成为人们了解行外领域的必要途径,但此时我们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与消化者,信息的对错我们难以辨别,久而久之,所谓的权威媒体信息就成为我们思想的权威指导,我们在不由自主的按照媒体的指引来作出我们认为万无一失的抉择与判断。而实际上,因媒体信息被欺诈或受损的又举不胜举。
(三)看规模看出镜
看场面看派头也是我们生活中的长期陋习,也是我们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无奈选择,遇到抉择时,我们由于专业知识受限,经验缺乏,不得不选择大品牌,以大品牌的长期积累口碑来消除我们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错误判断。然而,普通商品可以,但法律服务行业可以吗?某某律所赫赫有名,某某律所无处不在,某某律师媒体有声,某某律师广告遍地……但是,决定你获得法律服务质量的,或许和这些都无关。因为律所的性质和运营模式常常是圈外人并不知晓的,更因为法律服务的特殊性。
(四)看所不看人、看人不看所
相对来说,能够做到“看所或看人”已经难能可贵,但仍有不足之处。由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专业知识是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核心所在,律所的核心资产就是优秀的律师,而律所与律师的特殊关系导致律师流动性极大。因此,大所不一定都是大律师、好律师,小所也不一定没有大律师、好律师。另外,过重关注律师个人而忽视律所的行为同样不可取,因为随着法律法规的繁杂与经济行为的多样性,一项法律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和法律点导致一个律师的能力无法胜任,必须依靠各法律专业的人才协同作战,甚至跨领域的专家辅助人也必不可少。
(五)忽视专业化,不重视团队化
正如上文提及,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复杂化导致法律法规的巨大繁琐,一名律师已经完全不能详细的掌握所有法律知识,加之一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更不可能做到专业化。因此,律师法律业务专长培养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加之法律专业知识本身的特点,导致非法律行业人员对法律知识比较陌生,对行业内领域更是不甚知晓,进而,何为专业人们也难以判断。虽有部分情形,法律服务需求人选对了专业的律师,但却又忽视了团队配合的问题。因为,即便是一项法律服务,由于时间的急迫性,和法律问题的跨领域性,受托律师个人时间的有限性,欲有效达到预期法律目的仍心有余而力不足,依然需要团队为基础,分工配合,集思广益,协同作战。
(六)图省钱、轻服务
实践中,由于经济原因或其它原因,当事人在寻求法律服务时,以最小的金钱支出实现最大的利益获得始终是思想惯性。此种做法在已经成品的商品买卖中或许可以试行,但法律服务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整体,时间是律师的价值与生命,而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律师必须在时间最大化内实现最大价值。所以,纯粹图省钱(甚至有单位夸张地通过招投标选择低价律师)是法律服务市场的一大误区,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断律师服务的时间才是根本的道理。
二、甄别律所律师需“四看”
(一)看学识看经验
律师的专业知识的深浅判断,除通过受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来初步了解外,更需要通过其是否有专业知识的外在展现,比如专业问题的专业分析文章或著作论文等具体化,知识成果可以判断一名律师的基本素养。另外,案件经验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一名律师在重大疑难复杂案子中是否有记录和成果显现,或者其所办理的以往案件是否有不足与瑕疵,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以上两点是律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
(二)看时间看过程
法律服务不仅是结果,更是过程的体验。律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需要时间为基础,律师的时间如何分配是关系到法律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每个委托人无不希望自己委托的律师一天24小时在为自己的案子冥思苦想。其次,过程的体验是委托人真实感受法律服务的过程。协商沟通是任何工作的基础,法律服务更需如此,受托律师的信息反馈和事项抉择协商,及法律服务成果的及时传递,是每个委托人渴望追求的。因此,判断自己所委托律师是否尽职尽责,此标准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三)看专业看协作
法律行业的分工导致律师法律服务领域各不相同,而专业领域的精度和深度决定了法律服务的过程与效果。一名埋头在某一领域或行业研究的律师和游走于各专业领域的全面手在某项法律服务的深度会有明显差异。同时,善于借助专业领域外专业人士的配合,形成优势互补,团队协同作战是成功的坚实保障。
(四)看案情看难易
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绝大多数行为受法律调整,复杂多样的行为导致不同的法律关系产生。这些法律关系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交织出现的,有可能仅民事或商事领域,也可能民刑交叉或行民交叉等等,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难易程度,因此,对律师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选择一名执业20年的律师去办理一起简单盗窃案件,就可能大材小用,而让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律师去办理复杂经济案件,就可能差强人意。所以,法律服务需求人委托律师也要结合涉案难易与复杂程度来选择律所和律师,并据此支付相对应的法律服务费用,避免小钱办大案,大钱办小案,根据具体事务情况进行合适选择方是王道。
三、启示
无论局外人还是法律行业的局内人,对律所和律师都有自己的思考。健康需要定期体检与预防,法律风险亦需早预见早防范。随着法治社会的推进,经济生活的复杂化,矛盾纠纷的复杂多样性,个人的重大抉择与企业的运营都已离不开法律的视野,都需要法律体检的跟进。就像娱乐圈与资本圈的“家事”新闻“意外”频发一样,其实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只是在它来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而已。我们不在法律之上,而在法律之中。